top of page

— 

東南亞水彩大師楊曼生
駱拓

Lok Tok-01.png

十六幅水彩的滄桑

 

記得遠在一九五一年,我父親清泉翁專程托朋友帶了十六幅楊曼生先生的大型水彩畫分送給悲鴻師和我各八幅。父親的朋友將畫送至北京東城東受祿街十六號徐宅時,悲鴻先生尚在病中,但是他對這十六幅畫甚為欣賞,精神頓覺爽朗,激動地反複觀賞,讚嘆不已,悲鴻先生對我說,一九四一年他在檳城時,就非常驚奇侷處一隅的檳城小島,竟隱居了這麽一位水彩大師而不為世人所知,他深感遺憾。當時悲鴻先生送了楊曼生一幅畫,並打算將楊曼生的水彩畫帶到美國去展覽,後因珍珠港事件未果,這批水彩畫也就隨者悲鴻先生到了重慶,勝利後又與其他珍藏一起被帶到北京,十六幅排在一起,幾乎擺滿了悲鴻先生畫室的四周,等於在這位舉世聞名的大師家中舉行了一次楊曼生先生的水彩觀摩展。悲鴻先生對楊曼生水彩有極精闢的評價,他認為。。「大筆觸和明朗是楊先生的最大特點,但又不失去造型的應有準確性。他是完全做到 熟能生巧,揮灑自如,把握了最巧妙的生機 ,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 · · · ·」

 

經過了漫長的二十八年,我雖然處在自顧不暇的困境,但是楊曼生的八幅大型水彩也和我所珍藏的其他作品一樣,成了我的精神寄托——解脫我憂患的伴侶之一。遺憾的是,在四人幫時期,我的珍藏成了封、資、修復辟的危險品,被抄家抄走了,至今下落不明,幸而這八幅水彩,他們認為是「亂七八糟」之作,拋下不要,因此保存下來。後來,我在課子時和授徒時,都拿它們作為示範教材。

 

這一期「觀察家畫廊」發表的「萬綠叢中一點紅」一幅,是楊先生應我在北京求學時之請而作。但是事隔三十年,我始終沒有見過這幅畫。這因為世事巨變,實在沒有可能托人迢迢萬里給我送到北京。去年我南來香港定居,才由三弟三民專程從檳城將曼生先生的許多巨幅水彩送來給我。看到楊先生的畫,又勾起了我童年回憶。。馬來漁村、亞答屋、環繞檳城周圍的遼闊無垠的海洋。但願有一日可以看到我父親珍藏的數百幅之多的楊曼生先生的水彩畫和油畫。楊先生在生時,幾乎每天是我父親座上的論藝知己。他們兩人同是檳城美術協會的發起者,一為主席,一為副主席。楊先生凡有精心之作,總要請我父親過目或由他購藏。

 

一篇開幕詞中的評價

 

一九五二年四月,楊曼生先生為檳城僑南學校舉行義展,當時我父親一檳城藝術協會的發起人和主席的身分在這次畫展的開幕典禮上致詞,題為「我和楊曼生先生的認識」,文中有幾段對曼生先生的評價,至今對幫助愛好藝術的朋友認識楊先生遠是很有作用的。他說:「我認識楊先生,是遠在民國二十九年,那時候,是吾國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由怡保蒞檳城為籌賑會義展,我被邀為佈置委員之一,在佈置場中會遇了楊先生,當時雖不過是一個初見面的朋友,但我卻老早聞他的大名······

 

「徐先生的義展結束了,徐先生對於每一位幫忙工作者都贈予一幀畫作為紀念品,而楊先生那時候因事沒有來,隔天晚上,悲鴻先生為著一幀要給楊先生的畫,還沒有送出去,便邀我同到曼生美術舘,一則送畫,一則參觀楊君的畫,他的作品很多,當時悲鴻先生曾譽楊先生是一位南洋不可多得的熱帶畫家,對他的水彩畫非常讚賞。

 

「民國三十年,楊先生曾寄其一幅大油畫(題名大概是「補網」我記不大清楚了),去參加星洲在大鐘樓舉行的美展,當時我適在星洲,悲鴻先生又邀我同去參觀,他對此幅畫曾經寫過文章,歌頌他的好處,這畫現在尚留著,此次義展,也將陳列出來,可惜已略有破損,雖經修補,卻失去了一部份樂。悲鴻先生曾經告訴我說,他認為楊先生的長處,第一是水彩,其成功不只是在馬來亞可推第一把手,即在東方各處的西畫家,以寫熱帶風光所表現的東西,當無出其右,由此可見楊先生的藝術水準了。······

 

「楊先生的畫生動老練,所有的動作和表情,都放棄形似而以神似來表現,所以我以為楊先生的畫,已不止為爐火純青,而是已「神而化之」了!以他的數十年的繪畫經驗,他的用筆之簡要,色彩的豐富,線條之濃厚奔放,對熱帶特有的一切表現,配合構圖的奇特和技巧的純熟,真不愧為名家。我知楊先生是一個用自己心血苦學奮鬥出來的,是師大自然的藝術家。楊先生為藝術而奮鬥的歷史,是非常偉大而艱巨的,所以他方有今日的成功。他常常說他是學習到死,也不能認為是成功,當然藝術是無止境的,但我相信在南洋的畫史上,楊先生已寫下了很光輝的一頁了!

 

水彩畫家楊曼生遺作 檳城駱三民收藏 王金成攝影

Lok Tok-02.png

「······英倫特派駐馬的藝術總監哈里士對楊先生的成功,是備加讚揚,認為他是一位具有獨特觀察力的藝術家,他認為楊曼生運用之色彩不拘束,落筆大膽,倘能繼續『努力』將來不難成為世界聞名的大藝術家······這句話,我總覺的楊先生不是不努力而是欠缺鍍金,如果說鍍過金,那怕不登龍門也會身價十倍······以一般人的眼光來說,萬事都是外格。我以為資格可以用金錢買來,苦幹加天才,可無從買得。總而言之,大家都喜歡捨近取遠,所以我覺得要求有地方性的獨特的馬來西亞畫家,一個沒有受正規藝術教育的藝術家,來發揮純熱帶情調,楊先生可說是獨一無二的······」

 

現在,講這話的人和被推崇的人都已與世長辭。楊曼生先生是在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去世的,時為六十六歲,對一個有貢獻的藝術家來說,六十多歲還是太匆匆的,因為這時候正當他的藝術臻至絕妙境界的全盛時期,突然終止,實在太令人痛心!十七年瞬息過去了,楊曼生這個大畫家的閃爍光芒已在世界藝壇上露出了他的光彩,引起了注目。

 

楊曼生油畫:人物

Lok Tok-03.png

「家累」在檳城

 

他的故鄉時馬來西亞東部砂磱越的古晉,他祖上是從廣東大埔移居古晉的,曼生先生一八九六年出生於該地。生活在椰林、蕉葉的長綠天地之中,對楊先生一生的啓示有深遠的影響。楊先生曾一度去新加坡謀生,但自一九二O年起就定居檳城,前後達四十多年,一直到他逝世為止。因此他最熟悉檳城,從升旗山俯瞰隔海的馬來半島,山上古老的別墅,眼鏡湖的如茵似畫的飲水源頭,上山的纜車,山下的植物園,名剎極樂寺,椰林下的村舍,茂密的橡膠園,農民的簡陋生活,漁村,丹絨武雅,關仔角的沙灘,望加蘭的勝境以及鬧市的街頭巷尾,小攤小販,無不盡入他的畫頁,他的藝術行跡給人的印象極為深刻。

 

由於他的家庭生活負擔沉重,他那瘦高的身體,略略有點彎腰,長型的臉皺紋比同年的人都多一些。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裏,由於生活的熬煎,所作的畫又很難賣出去,要養活一家妻兒是相當困難的事。為此他經常勸告青年後輩,不能以畫作為謀生的手段,他深深感觸一個藝術家總是與窮困相伴,他的處境就是這樣,所以他觸景生情,畫了一幅頗為深刻的作品「家累」來抒發自己的艱苦掙扎的困境,畫完之後送給我父親,一直藏在我家。最近據我三弟說已為他的家屬拿回。這幅畫先君在世時,曾在家書中附照片給我,看了之後,我認為是具有珂羅惠茨的特色。由於這幅畫是曼生先生自己生活的寫照,而且又是他的畫窮而後工的見證,所以堪與珂羅惠茨的作品相媲美。看了這幅畫,給人的感受是人生的痛苦和掙扎,用盡平生的氣力,像老牛一樣拉著自己貧困的一家,慢慢隨者時日的車輪,一輪一痕無情地滾動著,而生活的重擔也越走越沉重,越陷越深,最後也許將倒臥在烈日的陽光下不能再拖著這沉重的家累走下去,脫離了人間的苦海,這是一幅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也說明了楊先生的人生觀是多麼的深刻!

 

然而家庭生活的清苦並不能吧楊曼生壓倒,任何挫折也改變不了他為自己的藝術天國而堅毅不拔的努力,他把自己投身於熱帶的自然造化之中,從不鬆懈。檳城的老前輩,馬來西亞名詩人管震民先生寫了不少讚揚楊曼生先生面對生活、面對大自然的詩篇,現在隨手抄錄幾首七絕如下··

 

頻年南島駐遊蹤,成竹羅胸景不窮;

一水一山收筆底,錯疑身入輞川中。

寫生妙趣在傳神,始信工深意更新,

點綴煙雲敷遠景,毫端常現四時春。

畫理同知中外殊,一為寫實一傳虛,

知君三昧都參透,虛實隨心各自如,

海天風景渺無涯,幾樹椰蕉亞答家;

坐久渾忘塵世事,夕陽遠映片帆斜。

 

由粗糙引人入勝

 

看過楊曼生水彩的觀眾,第一個印象是粗糙,第二個印象才逐步把你引入勝境。原因是楊先生用大寫意的手法來處理一樹、一船、一屋,他不像許多水彩畫家那麼一筆不苟去描繪自己所見到的對象,或者刻意在追求水分的應用,曼生先生完全拋開了這些法度,而憑自己對大自然的感受,直覺地隨自己的心,順自己的意志處理自己的直接感受和長期累積的經驗去取捨自己的畫面,這是師承造化的一位天才畫家。楊先生在水彩的運用方面誠如杜甫句所說:「元氣淋漓障猶濕」。他重於色、水、筆的充分發揮,渾然一體,他重於第一個印象的表現,而不追求纖細的刻劃,所以往往近看只是筆觸和大筆的顏色,參差交錯,初一看不知所畫為何物,但是等你冷靜下來,適應了所處的環境後,略遠觀之,景物層次井井有條,好不紊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節節又呼應,筆筆相照應,處處得體,從而把你吸引住,令你越看越有生趣,感嘆他的妙筆生華。楊曼生的水彩是稟賦自天成,加上他的苦學苦煉,所以他在長期風吹雨淋的實踐中,深深領悟到中國畫的深妙奧理,而在西洋畫的水彩中,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中國的畫理,他的水彩中是亂中不亂,不亂中又有亂,就這樣來構成他的畫幅的生機或靈魂,畫面幅幅皆是氣賑貫通,富有靈氣、韻味。他的獨得之處,正是眾人所不及的地方。這是他的水彩與眾不同的特色。他的大筆縱橫,筆掃千軍是胸中有丘堅,不落尋常蹊徑的巨匠作風。他是馬來西亞獨一無二的水彩大家,正如前聯合邦藝術總監哈里斯所說,楊曼生是「一位具有獨特觀察力的藝術家,他所運用的色彩,毫不拘束,落筆大膽,而楊君之作品,有數種特點,帶有人性的意味,深沉而神秘,神清而意遠。」這是楊曼生生前官方人士對他的一個評價,而今天馬來西亞政府特給楊曼生的藝術貢獻頒發獎狀,可見官方對楊曼生的重視和評價已遠遠高過哈里斯先生。這說明楊先生的作品已被公認為馬來西亞文化的瑰寶。它們不僅在馬來西亞受到重視,而且也受到美國、英國、瑞士、日本、澳洲、新加坡的博物舘的注意和收藏。楊先生堅苦奮鬥的一生以及他在藝術上的成就,將無疑會成為東南亞美術史中重要的一頁。

 

駱清泉像(油畫)楊曼生作

Lok Tok-04.png
© 2023 yongmunsen.org
bottom of page